作者|周雅
如果說過去一段時間,榮耀在折疊屏手機的重倉投入,是在改變智能手機的“外在”;那么今天在茂宜島,榮耀終端CEO趙明在驍龍峰會現場的一句表態,則是試圖改變智能手機的“內在”。
「未來的AI,必然是端側AI和云側AI的協同發展,端側注重隱私和個人數據,云端注重高性能運算,兩者相互協同?!?/p>
這是趙明對于AI未來發展的核心觀點,同時也是榮耀推出平臺級AI的底層邏輯,更是榮耀一直以來的產品邏輯。因為“早在2016年,榮耀就發布了一款「AI Phone」,當時就在把AI作為一個核心能力發展,驅動用戶體驗的提升;到了2022年,榮耀推出「平臺級AI」自然水到渠成”,趙明在與科技行者的交流中,做了如上表述。
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。
趙明在現場就演示了一個榮耀端測AI的Demo——僅僅通過通過語音就讓手機制作一個“孩子笑著在跳舞”的視頻,背后的技術邏輯是:首先AI可以基于語音語義分析,聽得懂你的自然語言;其次,AI可以從海量的圖庫中,精準識別出這個孩子;甚至,哪怕消費者有多個子女,AI也可以根據姓名,找到其中對應的那位。
現場整體看下來,趙明在驍龍峰會的核心觀點不僅是一次技術宣布,更是一次手機再定義的宣言:
1、端側AI與云側AI相互協同,才能帶來平臺級AI的用戶體驗。
2、端側AI可以滿足相應的要求包括:多模態交互(Multimodal Natural Interaction)、意圖識別(Intent Recognition)、復雜任務的服務閉環實現(Closed-loop Service for Complex Tasks),而這三者只能是端側AI來支持。
3、榮耀的折疊屏,不只是一個大屏,而是一個平行空間,支持用戶同時擁有兩個程序,在不同的空間,運行相同的應用。譬如,在大屏上同時玩兩個游戲。
4、驍龍Seamless技術讓榮耀信任環Magic Ring的功耗更低、連接性能更好。
5、榮耀Magic6將會支持70億參數的端側AI大模型?;趥€人化理解和感知,來完成場景化任務閉環,個人數據不出端、不上云,保護隱私安全,是榮耀Magic6端側AI大模型的獨特之處。
6、2024年中旬,榮耀會發布基于驍龍X Elite平臺的PC。
在這次驍龍峰會期間,趙明接受了科技行者的采訪,分享了他更多對于AI大模型、PC市場、生態合作、榮耀發展的思考。?
Part 1 未來的AI,是端側AI與云側AI的協同
問:在這次活動中,最主要的思考和感受是什么?
趙明:在端側大模型和端側AI應用上,高通也好,整個產業也好,都做了很多探索。
對于榮耀來說,我們一直堅持,未來走向云端AI和端側AI相結合的方向,因為無論是純粹的端側AI或云側AI,都有相應的局限性。
比如云側大模型,在一些交互式會話、內容生成等方面很強,對于語義的理解很強;但是反過來,也可能涉及用戶數據隱私保護問題,用戶個人不可能會把所有照片視頻都共享到網絡。
而端側大模型,它會更理解用戶的生活習慣和個人信息,也有良好的保密性。但是,端側的算力大都在10億-70億的參數規模,這跟網絡大模型動輒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參數規模相比,存在能力上的差異。
所以未來一定是端側AI和云側AI結合,才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。
問:那榮耀在AI上有什么樣的表現?
趙明:榮耀在端側AI一定是走在行業前列的。在2016年,榮耀就發布了一款「AI Phone」,當時希望把AI作為一個核心能力,來驅動用戶體驗的提升;到了2022年,榮耀推出「平臺級AI」。
未來的端側大模型發展,是沿著榮耀“原有的平臺級AI”的發展理念,去強化榮耀“未來的平臺級AI”。端側大模型的應用,會讓榮耀未來的平臺級AI更懂你、越用越好用。
比如榮耀把70億的模型,應用到原有的平臺級AI的演進上,它對于用戶個人的生活學習,以及圍繞用戶個人的服務能力(比如存儲照片管理能力) 的提升,可能是漸躍性的。
未來榮耀MagicOS所打造的“個人化全場景操作系統”,這一發展道路將會因為端側AI算力、AI大模型應用而大大提升,幫助榮耀在已有的AI領先領域,我們可以不謙虛地講,在MagicOS 8.0和Magic6發布之后,會加大我們領先的程度。
問:如果說榮耀從2016年就開始做端側AI了,它和我們今天講的端側大模型,到底在技術上、使用場景上、消費者感知上,有什么區別?
趙明:榮耀一開始是把 AI理念應用到單個業務的增強上;再往后走,我們用AI技術來做分析,比如用在拍照上分析出這是藍天白云,做渲染和強化,讓天更藍、讓樹更綠;到了2021、2022年之后,榮耀要把AI能力用在平臺級AI上。
榮耀的未來思考是,每個人的操作系統用一段時間之后,它會基于個人使用習慣,對于處理器能力、GPU能力、NPU能力,依照個人需求進行相應調整。
未來的操作系統,可能每個人的表現都不一樣。你的手機每天早八點給你放音樂,和另外一個生活習慣不同的人的手機系統,會呈現不同的樣子,給你提供最貼心、最懂你、最理解你需要的使用體驗。
所以,大模型引入之后,我們有70億甚至未來有100億參數數據來學習的話,它對你的理解就會更準確,而且它會隨著時間的積累,使用的算力和學習越來越精準,提供的服務也會越來越準確。所以,AI的發展在端側會有無窮想象力。
想象一下,網絡大模型一般可以用來做什么?比如問答場景,它是人類知識庫的積累,但是它一定不知道你個人的需求,因為你不可能讓它學習你的生活習慣,這是一個很隱私的東西。未來端側大模型和網絡大模型之間,會有非常明顯的界限。
問:端側大模型的個人數據隱私怎么保護?
趙明:端側大模型職責就在這里,幫助用戶保護個人信息。在網絡大模型時代,很多APP都會跟你要信息,個人是沒有判斷力的。我們的想法是,用端側大模型幫你判斷這些數據,哪些數據可以給,哪些不能給。
端側大模型,數據不出端,它首先是保護用戶數據,然后才是提供更好的服務。
問:端側大模型會帶來內存和功耗問題,怎么解決?
趙明:這就憑技術本事了。端側大模型一定會帶來算力和存儲挑戰。手機廠家未來一段時間都會宣傳端側大模型,但往往他們在真正用的時候也就是10億、20億的小模型,真正涉及到大模型,而且還能夠在低功耗實時運行的,是對于品牌廠家的端側大模型能力一個巨大挑戰。除了榮耀之外,沒幾家能做出來,甚至目前估計幾乎是沒有。
問:商業化是網絡大模型非常大的問題,費用特別高,但前景又很不明朗,貌似端側大模型前景比較明朗,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、軟件服務收費,未來網絡大模型可不可以跟端側大模型結合,具體落在終端上做一些收益?
趙明:每個人用網絡大模型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,可能還是對話,問它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,或者讓它幫你寫小說寫報告,但是你會發現它跟你的關系是比較弱的,它更多是像個專家,給你個專家系統。
真正幫我們管理自己的事情時,還是要依靠端側AI的能力。未來一定是端側大模型和云側大模型相結合。混合式AI,未來能夠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。
現在已經有很多垂域得網絡大模型,未來這些都是榮耀的合作伙伴。做端側AI并不排斥云側AI,我們是合作伙伴的關系。因為每個人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強的一部分,但很多AI算力應該在手機側做,效率更高。比如說,你隨便問一個問題,可以看一下網絡大模型背后消耗多少能源,消耗多少算力,實際上來講很多是不經濟的,甚至某種程度上是不需要動用網絡大模型的。
至于商業模式,現在還沒有誰說網絡大模型已經是盈利的,因為算力的消耗還是太多了。
Part 2 驍龍Seamless與榮耀信任環,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
問:今天體驗驍龍Seamless技術,它本身也打通了安卓和Windows,基于高通這樣的能力,別家有可能更容易做成這件事情,會不會沖擊榮耀原有的布局?
趙明:今天我們體驗了驍龍Seamless的演示,都是用的榮耀設備做的,系統也都是榮耀來做的。Seamless在最底層物理層提供了一些便利,諸如低功耗、高速藍牙、Wi-Fi,但是在更高層的基于用戶ID的快速高可靠連接和自組網能力,都是榮耀自己的核心技術。
未來的生態應該是一個開放合作的生態,各自做各自最強的部分。榮耀是一個跨品類跨系統的平臺,在滿足消費者需求,比如榮耀信任環基于用戶ID所打造的安全性、高可靠、自主網、自連接的體系來講,榮耀無疑是走在行業前面的。
所以榮耀在堅持開放的同時,更重要的一點,是如何把自己的技術跑的更快,榮耀很開放,我們把自己的能力會跟高通及行業其他公司進行探討,希望別人能夠快速跟進這個方向。不過,在別人跟進的時候,我們可能已經在為下一代技術做儲備了。
舉個例子,實現平臺級A是算力和低功耗能力的一種挑戰,如果處理能力要更強,功耗就更高,但手機應用又是低功耗的處理,這就是為什么在端側大模型上,榮耀的算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最強,因為我們有原有平臺級AI的基礎,所以往大模型演進的時候,我們知道如何在兩者之間做更好平衡。
問:我想問一下雞和蛋的問題,是榮耀先把信任環做出來之后,讓高通認為這是一個好技術,才推出了Seamless技術;還是榮耀先借助驍龍能力,然后通過自己的技術去實現的?
趙明:信任環技術是榮耀在兩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,開始構思、建設的。
榮耀信任環跟高通Seamless合作,會讓它的功耗更低、連接效率更高,其實是讓信任環技術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更好。
在這個過程當中,榮耀跟高通一直有非常緊密的合作,包括對于未來的智能檢測、低功耗甚至多通道的藍牙和Wi-Fi的連接技術,一定是品牌和廠家互相促進的。
我們把未來的思考跟合作伙伴,包括芯片廠商也好,操作系統廠商也好,進行相應的溝通,未來大家發展方向相對明確。這應該是互相協作和促進的作用。
問:但我的理解是,之前榮耀是基于自己的技術在不同芯片平臺上面把信任環實現,但高通通過Seamless技術把你們類似的想法做成底層技術。
趙明:實際來講,信任環技術一定是對高速低功耗的藍牙和Wi-Fi技術有很多需求,原來我們靠自己的技術把它實現了,現在高通把其中的一部分用戶訴求把它硬件化固化。硬化之后,我們的工作相對更簡單,但是上層核心信任機制一直都是榮耀自研的。
Part 3 PC市場要變天了?
問:榮耀在新產品方面還有什么透露?
趙明:針對于驍龍X Elite,榮耀未來會開發出基于ARM的PC產品。榮耀的MagicOS是打通了手機、平板、PC以及IoT設備,我們通過MagicRing信任環也好,通過Magic Live也好,基于ARM的PC會讓服務在不同設備之間流轉,以及ARM低功耗能力更符合移動終端的使用。
未來,榮耀基于X86的PC和基于ARM的PC都會有,但是ARM PC的加入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。而且,基于ARM平臺的AI算力,在手機、平板、PC之間如何進行共享,如何基于MagicRing信任環讓服務進行遷移,這又是榮耀的強項,所以我們未來的解決方案也會隨著ARM PC出現而進一步提升。
問:在ARM PC上線之前,英特爾和AMD是主流,這兩個主流平臺的筆記本產品怎么提升AI能力,因為去年我看到某些產品參數已經有很大提升,但感覺似乎跟手機的AI性能體驗有差別,怎么突破行業目前的處境?
趙明:其實榮耀的MagicOS一直在幾個方向發力:手機、PC和IoT。不管未來的底層處理器是X86還是ARM的,榮耀MagicOS所打造的MagicRing信任環、Turbo X系統引擎,MagicGuard榮耀安全和Magic Live智慧引擎四大根技術,都會在硬件和操作系統上層進行應用。
當然,X86指令和ARM指令在運行程序的效率上會有所差異,那么我們中間件上也會進行相應適配。目前從榮耀發展戰略來講,X86的PC和ARM的PC我們都會并行發展。無論是AI算力跑在手機上,還是跑在ARM的PC和X86的PC上,我們都有相應的能力儲備。
問:平臺和同質化是相伴相隨的。比如英特爾做了標準化平臺,也造成了產品同質化,近五年PC都在靠軟件實現創新。今天我們看到高通發展端側、算力,也在往前推動標準化,會不會也帶來同質化問題,榮耀在這方面是怎么思考的?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,您認為這種標準化對行業未來十年,是良藥還是迷惑藥?
趙明:各廠家或供應商把自身能力做強,無論如何對于產業來講都是一件好事。但是,基于芯片提供商或合作伙伴做出的產品部件,你能不能開發出引領式創新,是每個廠家和品牌的工作。
不能說英特爾或者其他供應商一代一代迭代芯片,品牌做不出差異化的東西,就把同質化算到他們頭上。
過去三年,榮耀在手機屏幕護眼上,今天來看都是做的最好的,從1440到1920到3840零風險調光,屏幕護眼其實還可以往前發展。再比如說拍照,人像攝影以前叫“整容式美顏”,為什么不能回歸自然,像單反相機一樣拍攝出來,所以我們在拍照方面也走出不同尋常路。
對于未來,AI能力提供了各種可能,今天很多人會宣傳自己支持大模型,但大模型的商用,最大的挑戰一定是算力、算法和低功耗的能力。在支持大模型的時候,10億根本談不上是大模型,就是做個玩具。
可能端側大模型要達到幾十億的量級,但這種應用是給你ShowKeys一下,還是真的可以作為功能,商用功能和體驗功能是不一樣的。
網絡大模型、端側大模型今天是融合的時代,未來發展一定會有很多人會加入,因為它是最熱的話題,誰真正能做好,考驗的是廠家和品牌的能力。
問:ARM PC的生態一直沒做起來,ARM只有蘋果電腦在做,高通X Elite芯片出來之后更多廠家開始做ARM PC,這是一場新勢力對老勢力發起新攻擊的機會嗎?
趙明:這要看誰的PC解決方案更能符合時代和市場的需要。一來,X86指令和ARM有差異,會存在轉譯的問題,未來ARM PC應用如何做的更有效;二來,ARM在低功耗等多方面都有優勢,跟未來手機生態和應用服務遷轉也會有優勢,而X86在算力方面有這么多年的發展積累。這兩種硬件生態的出現,讓整個行業又有一次新契機,去評估兩個方向哪個更好。
從上層來看,基于安卓、Windows及其他軟件系統,從每個廠家來講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和解決方案,這也是為什么一定要做MagicOS的PC,單純基于現有硬件,X86也好,ARM也好,再加上已有的操作系統,就變成了模具,而不是有自己未來的業務邏輯或者系統架構設計思考。
我們做PC也好、平板也好、手機也好,還是希望把未來戰略和解決方案思考帶進去。去年和今年,我們發布的OS Trouble支持的PC,續航能力在行業競爭中是最好的,基于Windows的PC,未來持續將這些能力加持到ARM PC還是X86 PC我們都會做,這才是榮耀的核心競爭力。
問:以后一款產品會搭載兩個芯片嗎?
趙明:不一定,由發展決定,這取決于產品出來之后誰更能契合消費者體驗。英特爾、高通、微軟在筆記本產業中大家都在努力,只是如何把手機、平板、筆記本生態更好的融合。微軟做了NV link,這種服務無縫遷轉。高通做的Seamless更高一級,能夠融合的更好,都是在這方面的一些探索。
問:榮耀為什么這次沒有搶驍龍8Gen3的首發?
趙明:為什么要搶首發呢?其實打磨出更好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,最終交付出驚艷的產品比“首發”二字要好得多。榮耀搭載驍龍8Gen3的首款會是Magic6,具體什么時候,我們努力吧。
【Part 4】如何打造獨特的內容生態?
問:消費電子產品很重要的一點,是要跟內容結合,榮耀怎么把硬件的創新實力跟內容結合,比如說榮耀長期打造的折疊屏手機,怎么去打造屬于折疊屏手機獨特的內容生態?
趙明:首先我們要把自己的產品和典型的應用做到極致。比如剛才您提到榮耀折疊屏,我們做到9.9毫米、6.6毫米的時候,半年內還沒有能夠挑戰我們這個厚度和輕薄程度的,而且消費者也都非常能接受。
但與此同時,我們也要在典型應用場景下給出相應的最好的benchmark,典型應用帶給消費者巨大價值的時候,生態伙伴就會主動找到我們。
比如榮耀跟航旅縱橫合作,在飛機出行的服務上,我們提供的體驗是最好的,消費者使用度非常高,我們把這個Keys給行業展示,越來越多合作伙伴都會找到我們。
未來端側大模型也是一樣,我們會把70億參數規模的算力能力,做出非常好的ShowKeys,把這個能力共享出去的時候,在榮耀手機上它就是有比別家手機更好的體驗,誰如果接入,用到我們大模型的算力和能力時,它就可以給消費者體驗帶去大幅提升。
榮耀在南京建立了榮耀開放實驗室,讓合作伙伴和客戶可以在開放實驗室與我們進行互聯互通。
問:端側大模型特別直觀的體驗,就是語音助手,而現在的語音助手還是比較雞肋,它未來是否會發展成為真正把所有功能都調用起來的語音助手?
趙明:語音助手以后會區分的,一些在端側解決的東西就用端側AI來解決,一些其他在云側解決的能力,比如問它“今天天氣怎么樣”,手機不聯網是沒有辦法解決的;
或者一些生成式AI應用,它是基于人類知識庫的搜索,需要交互才能完成;但如果說“幫我做生日視頻”,網絡大模型怎么幫你做,你不可能把你整個圖庫都共享給它,那你的信息都變成人類的知識庫了,所以只能是端側AI來完成。
問:端云結合做個人管家式的大模型,如果這是咱們未來的發展方向,那么在實現設想的當中,榮耀面臨的困境或難題有可能是什么?怎么解決?
趙明:首先,研發體系要做相應的整合。還好我們搭的AI框架,不像原來是煙囪式的,這個是基于出行的、這個是基于攝像頭的、這個是基于CPU/GPU操作系統應用的。
榮耀的平臺級AI是一個中臺的概念,我們在兩年前開始努力,今年年初MagicOS 7.0雛形已經出來了,之后平臺級AI只是把AI模型算力算法進行優化,但是我們的架構和體系一定是面向未來的。
未來榮耀MagicOS在AI方面的發展肯定還有更多挑戰,最大的挑戰就是用戶「隱私、算力、低功耗」,任何AI應用,如果不能平衡這三點,都不能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。
如何支持70億端側比較合理的模型,這個地方就是“既要、又要、還要”,最大挑戰就是公司在AI的真正實力,還好榮耀一直堅持這個方向。
所以,端側大模型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契機,把真正的AI核心能力往上大大提升一步。
問:端側大模型調用手機應用,肯定不只是相冊、本地文件,肯定還跟很多第三方APP關聯,這會是難點嗎?
趙明:未來要一個個打通。跟快遞柜、電影票、航旅縱橫、影院、地鐵,要一個個打通。我們成立的互聯網實驗室也是干這個的。要加快跟這些合作伙伴融合打通服務能力。
問:跟這些第三方應用廠商溝通時,會遇到什么問題,有沒有不愿意加入的?
趙明:總體看比較樂觀。榮耀一直有一個邏輯,合作一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,要把自己的圈子,你做什么劃清楚。不能夠把別人的蛋糕放在自己的盤子里,所以還是共同服務消費者的關系。
我們是智能設備提供商,核心業務是在手機、平板、筆記本電腦、穿戴、音頻,在這個圈子里我們做的互聯網服務是非常有限的?;谑謾C的能力做基礎性互聯網服務,我們不做內容,視頻、音樂我們不做,我們都是跟第三方進行合作,手機側不管是AI能力、拍照能力、通訊能力,包括屏幕護眼、穿戴,都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,跟榮耀的合作反倒沒有顧慮。
問:同一類別第三方APP會排他嗎?
趙明:原則不排他。
問:不排他的話就會存在一個問題,會調用哪個應用,買東西的時候是推淘寶還是京東?
趙明:用戶用什么更多就推什么,這一定是消費者選擇的問題。我們做電子消費品業務,還是消費者體驗優先。比如你一開始經常使用某個應用,今天我們說美團和大眾點評都是一家的,消費者一定還是有使用習慣的。
問:榮耀的折疊屏手機會不會有其他創新?
趙明:從折疊屏來看,我們這一代密集發布三款,還是影響了很多人換機的,折疊屏它比較厚重貴,今天我們看來,折疊屏進入主力機時代,這三款產品也見證了我們的戰略方向。我們也會繼續探索折疊屏的更多形態可能。
問:缺貨似乎是個問題,是對折疊屏的市場熱度預估不足?
趙明:是生產還挺困難,造成缺貨,這次出差之前,供應鏈各方還在跟我交流這個問題。
問:供應鏈成本很高是吧?
趙明:是的,因為生產環節的挑戰很多,但最終產品的體驗很好。比如,大家可以放心用,很耐磨!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勵
這里曾是中國重工業的搖籃,裝備制造業的轟鳴聲響徹幾代人。如今,這片土地不再只依賴鋼筋鐵骨,而是主動擁抱數智化的浪潮,用算力和算法書寫東北振興的新篇章。
陳立武的到來,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,激起漣漪的同時,也讓人好奇:這位65歲的“半導體老兵”能做到什么程度?
在GTC2025大會上,英偉達CEO黃仁勛在一場至頂科技等全球媒體共同參與的記者會上表示, AI正在成為一個全新的制造業。AI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軟件開發,而是一場需要基礎設施、能源和資本投入的產業革命。